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
词:

解释:

(一)梵语prakr!ti,巴利语pakati。与‘相’、‘修’相对。有不变之义。指本来具足之性质、事物之实体(即自性)、对相状而言之自体、众生之素质(种性)等。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。

据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、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性品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、卷三十二等载,不待其他因缘,无始以来法尔即有的本分之因种,称为性。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,性有总、别之异:(一)总性,如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、无生、无灭等。(二)别性,如火为热性、水为湿性、心为识性等。即无常、无我等为一切法共通之理性,热性、湿性等则为诸法各别之自性。

摩诃止观卷五上,解释‘十如’中之‘如是性’有三义:(一)不改变之义,(二)种类分别之义,(三)实性之义。乃佛性之异名。华严经疏卷四十九谓性有二义:(一)种性之义,(二)法性之义。唯识宗谓性有真妄、真俗之别,于所立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等三性之中,以圆成实性为唯识之实性。此外,就种性而言,有五种性、佛性、如来性等;就法之本质而言,有法性、理性等。又真实之性,称为实性,其中之功德,称为性德;原来即具有者,称为性具,其体即缘起,称为性起。[入楞伽经卷二、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、大乘义章卷一、卷四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、卷九末]

(二)指男女之爱欲(梵Ka^ma,巴同)。此系妨碍修行之行为,出家僧众须禁绝之;而在家信徒则可有正当之性行为。故出家行者有所谓‘淫戒’之制,在家信者有‘不邪淫戒’之规定。在家信者须以纯洁、平等之爱,维系夫妇间互相帮助、彼此尊敬之协调生活。

释尊主张男女平等,以为不仅女子有所污染,即连男子,如起淫乱之心,亦必为妖魔所蛊惑。然后世一般之社会观念,认为女子须转变为男子始可成佛。大乘佛教主张生死即涅槃、烦恼即菩提、佛凡一如之‘相即说’,且由于在家信众参与大乘教团,为摄化之善巧方便,乃认可有某种限度之男女爱欲行为,此系为对现实生活价值之部分肯定。其后,印度末期之密教、喇嘛教,乃至日本之立川流、玄旨皈命坛等,遂产生认许爱欲行为之教说。(参阅‘淫戒’4714、‘爱’5457、‘爱欲’5461、‘变成男子’6915)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