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五支作法

词:

五支作法

解释:

梵语pan~ca-avayava-va^kya。乃古因明之用语。又作五分作法。即由宗(梵pratijn~a^)、因(梵hetu)、喻(梵uda^haran!a)、合(梵upanaya)、结(梵nigamana)五支组成之推理论式。弥勒、无著、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论式并无一定,弥勒之瑜伽师地论与无着之显扬圣教论皆谓,议论时,能成立之法有八,即:立宗、辩因、引喻、同类、异类、现量、比量、正教量等八种,其中前五项即一般所谓五支作法之论式,亦即其后之世亲于如实论中所论之五分,其论证方法玆举例如下:(一)立宗(相当于今之命题),如谓此山正燃着火。(二)辩因(立此命题之理由),由于它有烟。(三)引喻(说明之例证),分成同喻、异喻两种:同喻,凡有烟必有火,如厨房;异喻,凡无火必无烟,如湖。(四)合(命题肯定后之应用),此山也是如此。(五)结(结论之陈述,即宗之重述),故谓此山正燃着火。

以上之五支作法,除佛教各大论师以外,印度六派哲学中之尼耶也(梵Nya^ya)学派之乔达摩(梵Gotama)亦曾立同一之论式。又五支作法由二对象在某方面之属性相同,而得彼等于其他方面之属性亦相同之结论,是属类比法,其结论乃为或然者。筏蹉衍那所作‘正理经注’对五支作法有重要发展,在同喻与异喻中各加一全称命题,使喻支近似于三段论法之大前题。经其改造之五支作法,由类比法升为演绎推理,其结论具有逻辑必然性。‘正理经注’中之五支作法原例如下:(一)宗,声音是无常的。(二)因,因为是造出来的。(三)同喻,凡是所造出来者,皆是无常的,如盆、碟等。异喻,凡不是所造出来者,皆是常住的,如神我等。(四)合,声言也是如此,是造出来的(同喻之合);声音不像神我,不属于不是造出来的(异喻之合)。(五)结,故声音是无常的。

筏蹉衍那之五支作法仅有三个名词(例证除外),若去除合、结,则宗、因、喻三支约与三段论法之结论、小前提、大前提相当;若去除宗、因,则喻、合、结三支与三段论法约略相同。然其于异喻中使用之全称判断,逻辑上未称严密。及至六世纪之因明大论师陈那(梵Digna^ga)于集量论中提出‘立宗、辩因、引喻’等三支作法,遂与此五支作法之论证有新、旧因明之分。[瑜伽师地论卷十五、显扬圣教论卷十一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、如实论堕负处品第三、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、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五、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一(文轨)、S.C.Vidvabhu^sana:HistoryofIndianLogic,Calcutta,1921;H.N.Randle:IndianLogicintheEarlySchools,Oxford,1930、印度哲学研究第五、佛教论理学(宇井伯寿)](参阅‘三支作法’534、‘因明’2276)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